从煤炭保供看到中国制度优势
来源: 中国经济导报 发布时间: 2022-02-08
  
  2021年9月底,东北地区“拉闸限电”上了热搜。国家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迅速反应,2021年10月9日,东北地区8月份临时停运的1347万千瓦煤电机组已全部启动,保供托底作用明显,增加了负荷保障能力。
  “最先感受到能源供应紧张的东北地区,如今电力供应平稳有序,供暖普遍提前。”东北地区某发电企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中心副主任肖新建指出,这种保供效率源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优势和执政理念。
  肖新建表示,迎峰度冬期间,保障民生供暖、供能被视为优先任务。一旦公众生活中出现用不上煤、取不了暖的情况,这些需求立刻会反映到政府有关部门。
  “坚持底线思维,把困难想得更多一些,把准备工作做得更充分一些。”2021年8月2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运行局有关负责人在研究做好东北地区今冬明春采暖季煤炭保供工作会议上明确。
  2021年9月底,国家发展改革委迅速组织相关省区经济运行部门、面向东北区域主要煤炭生产企业、保供煤矿和东北地区重点发电供热企业,集中补签采暖季煤炭中长期合同,将发电供热企业中长期合同占用煤量的比重提高到100%。
  同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开始增产增供,稳定煤价。各省市自治区立即响应,随即分解到国有企业和各个市县,最终落实到每个煤矿实现增产。
  2021年9月底,已核增一批生产煤矿,日均产量已比9月份增加了120万吨以上。10月18日,我国煤炭的日产量已超过1160万吨。10月底,已有153处符合安全保供条件的煤矿通过审核。至此,全国煤炭需求得到有力保障。
  “流程看似很长,但实际推行速度很快。而且在增产过程中,经缜密调度,各地能源安全始终在红线之内。”肖新建表示,这种超高的效率实现了从执行增产到保障用能的迅速落地。
  “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制度优势。肖新建认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紧急情况下尤其成效显著。
  纵观国际市场,全球能源供应同样处于紧张状态,受印尼政府煤炭出口禁令影响,国际煤价再度高升。在此背景下,已经回归常态的国内煤价持续保持稳定。“从中可以看到去冬增产的成效。”肖新建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2021年我国新增3万多家煤炭贸易主体,各路资本推波助澜、恶意炒作,导致我国去冬煤炭价格出现非理性上涨。
  “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其消极作用,也是我国的制度优势。”肖新建直言,在市场炒作面前,中国有序规范资本“有信心”,守牢民生红线“有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