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显政谈煤炭工业发展70年!
发布时间: 2019-10-08

  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


  70年来,我国煤炭工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实现了从起步、腾飞到跨越的巨变,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70年来,数代煤炭人奋斗不息,用“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为时代注脚,谱写了一曲因境而变、创新随行的精彩华章。


  有一位煤炭人,在上世纪60年代投身煤炭事业,他从技术员干起,担任过煤矿矿长、煤炭厅厅长、煤炭部副部长、产煤大省副省长,他见证了煤炭工业的历史巨变,煤炭精神的传承发扬。


  他,就是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原会长王显政。日前,王显政接受了《中国煤炭报》记者的专访,忆往昔、谈当下、展未来,讲述煤炭工业发展70年峥嵘岁月。


20191008093534223.jpg

20191008093559549.jpg


  煤炭工业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础产业。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煤炭工业在百业待兴的基础上起步,在艰苦奋斗中前进,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为国民经济提供坚实能源保障


  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贡献了大约846亿吨煤炭。我国煤炭年产量由1949年的3432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6.8亿吨,再到2013年的最高点39.7亿吨,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长期占比75%、70%,支撑了我国GDP由1978年的3645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90万亿元,年均增速达9%以上。


  在为共和国提供工业粮食的同时,煤炭工业也为社会创造了就业岗位,减轻了就业压力。煤炭行业在最高峰时有800万名职工,1名职工往往要养活一家四五口人,等于解决了几千万人的吃饭问题。


  毛泽东主席曾称赞煤矿工人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国务院原总理李鹏曾在《人民日报》发表过文章,认为煤炭工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从长远来看,还是“以煤为主”的格局,要做好煤炭这篇大文章。


  煤炭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高。1949年,我国绝大多数煤矿为落后开采的小煤矿。我1964年考进阜新煤矿学院(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习地下开采专业,1970年被分配到云南省后所煤矿当技术员,在煤矿干了18年。那时很多煤矿还是打眼放炮、人工攉煤,井下支护采用的是木支护,之后逐渐通过科技进步、推广应用先进设备,巷道支护从木支护到单体金属摩擦支柱,再到单体液压支柱。


  改革开放以后,采煤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国家动用7.3亿美元外汇,引进了100套综采设备。当时争议很大。有一个观点是:中国有这么多人,再弄那么多设备,人上哪去呢?最后还是邓小平同志亲自拍板定了。这对我国煤炭工业现代化而言,是一个根本性变化。从此,我国煤矿采掘机械化、自动化到目前推广的工作面开采智能化水平快速提高,我国煤机装备制造走在了世界前列。


  发展到今天,我们在煤机制造、千万吨级智能化矿井建设等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已经成为全球煤炭工业科技进步的领跑者。全国大型煤炭企业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98%左右。


  1997年,我到美国皮博迪公司二十英里矿下井参观,该矿工作面当时年产原煤780万吨,工作面人员每班不足20人,非常震撼。当时国内最先进的采煤工作面在兖矿集团,1年也只能出100万吨煤。现在,我国大型现代化煤矿1个工作面1年出1500万吨煤已经非常普遍了。


  目前,煤矿“三机一架”的装备制造能力处在世界前列,年产千万吨综采技术和装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采煤机总装机功率达到3450千瓦,矿用顺槽胶带机运载长度达到6000米,刮板运输机最大小时运输能力可达6500吨。煤矿智能化开采关键部件——电液控制阀结束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煤矿基本建设能力大幅提高。过去搞个年产300万吨竖井,没有5年至8年是干不下来的。现在1个千万吨矿井3年就能建成,关键是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冻结法立井施工深度达到1000米、斜井施工连续斜长达到800米;井筒最大净直径达到10.8米,掘进最大直径达到15.5米;钻井法凿井深度达到660米。建成了陕北、大同、平朔、蒙东等一批亿吨级矿区;建成了年人均生产效率达到或超过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煤矿80多处。神东矿区的补连塔煤矿,井型规模2500万吨/年,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井工煤矿。建成的183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实现了地面一键启动,井下有人巡视、无人值守。


  煤炭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煤炭生产结构优化。全国煤矿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8万多处减少到2018年的5700处左右。建成了年产120万吨及以上的大型现代化煤矿1200处左右,煤炭产量占全国的80%以上;建成了千万吨级煤矿42处,产能6.7亿吨/年,在建和改扩建千万吨级煤矿37处,产能4.7亿吨/年。


  煤炭上下游产业融合发展,煤电、煤焦、煤化、煤钢一体化发展趋势明显;新技术、新模式推动了新能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金融服务、矿区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多元化产业的协调发展;煤炭由单一的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取得新进展。2018年,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产能分别达到1138万吨/年、1112万吨/年、51亿立方米/年、363万吨/年。部分大型煤炭企业非煤产业比重超过60%。煤炭行业转型升级不断取得新进展。


  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明显好转。国家高度重视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健全完善了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机制,加强煤矿安全生产法治建设和基础建设,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实现了明显好转。全国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由2002年的6995人减少到2018年的333人,煤炭百万吨死亡率由1978年的9.713下降到2018年的0.093,这很不容易。


  市场化体系不断完善,为国家经济体制改革试水探路


  70年来,煤炭工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体制改革探索,从最开始的完全计划经济,到计划经济和市场相结合,再到完全市场化,为国家经济体制和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实践样本。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煤炭工业完全按照计划经济体制运行。煤矿由国家投资建设,并且依据指令组织生产。国家确定煤炭价格,按计划调拨煤炭,发放职工工资。企业只负责产煤,至于煤炭卖给谁,卖多少钱,都由国家统一规定。这也是以前国有煤矿被称为“统配煤矿”的原因。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煤炭工业进入转型发展时期。煤炭企业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煤炭价格由政府定价向市场化定价转变,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


  1992年,国家在徐州和枣庄两个矿务局试点放开煤炭价格。自1993年开始,我国确立了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煤炭价格机制。1994年1月,国家取消了统一的煤炭计划价格,除电煤实行政府指导价外,其他煤炭全部放开。煤炭企业根据市场需要自主对煤炭进行定价,拥有了充分的经营权和定价权。


  2004年,我国建立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形成电煤价格“双轨制”。


  2012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电煤市场化改革的指导意见》,自2013年起取消重点电煤合同,取消电煤价格“双轨制”。


  从某种意义而言,1949年到2012年,我国煤炭工业一直在进行煤炭经济体制和市场化机制方面的改革探索。


  2013年,炼焦煤、动力煤期货分别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成功上市。同时,逐步建立了产运需各方共同参与的全国煤炭交易会制度。


  2017年,我国建立了煤炭“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发挥了煤炭市场平稳运行“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作用,实现了煤炭供需双方互利共赢。


  今年9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尚未实现市场化交易的燃煤发电电量,从明年1月1日起,取消煤电价格联动机制,将现行标杆上网电价机制,改为“基准价+上下浮动”的市场化机制。这意味着,我国将告别已经实行了15年的煤电价格联动机制。


  煤炭市场运行机制的核心在哪?在定价机制。在煤炭部时期,曾提出按照“1大卡1毛钱”定价,但煤炭市场化改革一直处于探索之中,难以实现。


  2013年煤炭价格实现完全市场化定价以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突出;2016年以来,煤炭行业作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点行业,煤炭上下游企业逐渐建立了“中长期合同制度”和“基础价+浮动价”的定价机制,把煤价稳定在每大卡九分七,还是很不容易的。


  在坚持“中长期合同制度”方面,目前煤炭企业签订的2年期以上合同得到推广,中长期合同占比大幅提升,“信用煤炭”上线,行业诚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国内煤炭市场价格与国际煤炭市场价格基本接轨,煤炭市场走向更加规范和国际化的道路。


  总体来看,从投融资体制、行业管理体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改革,到逐步放开煤炭价格,市场在煤炭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增强。从国家统购统销,到国有煤炭企业“总承包”,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深化国企改革、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煤炭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


  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煤炭供给体系质量明显提高,全国煤炭市场供需由长期短缺逐步发展到总体平衡,并正在向高质量动态平衡转变。


  弘扬“特别能战斗”精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70年来,煤炭工业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做出了突出贡献,也铸就了几代煤炭人“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文化品格,不仅成为煤炭行业,而且已凝结为全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始建于1878年的开滦矿务局,在首开中国近代煤矿先河的同时,也孕育了一支优秀的产业工人队伍。1922年10月,在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中,开滦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矿同盟大罢工”。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盛赞开滦矿工“特别能战斗”。从此,“特别能战斗”精神,不仅成为煤矿工人优秀品格的生动写照,也成为全体煤炭人砥砺前行的重要精神支柱。


  “特别能战斗”精神诞生以来,无论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时期,还是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在中国煤炭工业史上了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光辉印记,在全国人民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时代形象,形成了广泛性的群众认同和深远的社会影响。


  在国家危难关头和历次重大灾难面前,煤炭人一次次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用不畏艰险的拼搏赢得了胜利,用胸怀全局、勇于奉献的品格感动了世人。


  在上世纪60年代,山西潞安石屹节矿因连续多年在全国煤炭战线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质量最好、机构最精干,被树为全国工交战线勤俭办企业的五面红旗之一,“艰苦奋斗、勤俭办矿”的石屹节精神闻名全国。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开滦矿工不怕危险和牺牲,震后第10天生产出第一车“抗震煤”。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在2008年抗击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中,在2008年汶川“5·12”抗震救灾中……煤炭人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第一时间驰援灾区,坚守岗位,力保电煤供应。


  上世纪行业发展困顿之际,煤炭人勇敢迎接挑战,深化改革转换机制,“人人二百三,共同渡难关”。在2015年以来的新一轮去产能过程中,很多煤炭职工舍小家保大家,主动转岗创业,确保社会稳定。


  回顾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历程,煤炭行业各个时期涌现出的劳模薪火相传。从上世纪50年代创造月掘进318.71米全国最高纪录的“马连掘进组”带头人马六孩,到上世纪70年代19次井下抢险、16次负伤、被誉为“矿山铁人”的全国劳模李满仓;从“顶煤破碎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使回采率提高了30%以上的全国劳模田利军,到重庆大学采矿工程系教授鲜学福……


  从1950年第一次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以来,煤炭行业共评选出全国和煤炭工业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4683名。他们如璀璨群星,在百里煤海熠熠生辉,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旗帜。他们身上的“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不仅激励了几代煤炭人,而且已凝结为全社会宝贵的精神财富。


  进入煤炭开采智能化时代,煤矿工人的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大幅度提高。大学生到井下一线工作,在部分矿区已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传承发扬“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精神,不能仅局限于过去“吃大苦、流大汗”的简单定义,而是要把握住它的精神内涵,培养出一批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业绩突出,既具有传统艰苦创业、吃苦耐劳精神,又掌握现代化知识技能、具有鲜明新时代精神的人才,为我国煤炭行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动力源。


  着力推动“七个转变”、建设“七个体系”,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打牢能源基础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煤炭工业在过去70年里,一路披荆斩棘,做出了突出贡献。进入新时代,我国“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能源方针不会改变,对煤炭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要更坚定。这种信心来自五个基本判断。


  第一个基本判断是:“两个不变”,即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会改变,“以煤为主、多元发展”的能源方针不会改变。


  第二个基本判断是:煤炭产能过剩已经成为常态。全国煤炭结构性不足与总量长期过剩的格局已经形成。从全国煤炭需求形势分析,煤炭消费总量增长空间越来越小。多家权威机构预测,全国煤炭消费峰值在42亿吨至43亿吨。目前,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在40亿吨左右。从全国煤炭产能情况看,截至2018年12月底,安全生产许可证等证照齐全的生产煤矿产能35.3亿吨/年;在建煤矿产能10.3亿吨/年,考虑有的煤矿批小建大等情况,全国煤炭总产能在48亿吨左右。产能过剩态势明显。


  第三个基本判断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技术、有示范、可推广、有前景。随着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技术、高效煤粉型工业锅炉技术、高效散煤燃烧技术、现代煤化工技术、煤炭分级分质利用技术的示范取得成功,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即将再上一个新台阶,为拓宽煤炭利用空间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方面具有深远意义(当前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78%,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


  第四个基本判断是:我国传统能源、可再生能源互为补充、互相支撑的格局正在形成。近年来,我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快速发展,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同时,考虑到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生产、利用特点,煤炭作为传统能源与新能源依然不是简单的替代关系,特别是随着科技进步与能源利用方式的变化,煤炭与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互为补充的格局正在逐渐形成。


  第五个基本判断是:煤炭行业进入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时期,前景光明,任务艰巨。2016年以来,在国家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解过剩产能与脱困发展一系列政策指导下,行业效益大幅回升,全行业由亏损到实现盈利。但也必须看到,我国一批资源枯竭的老矿区的煤炭企业依然困难,仍面临人才、资金、技术等难题,转型升级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煤炭行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能源革命“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思想,以推动煤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煤炭安全高效智能化开采和清洁高效集约化利用为主攻方向,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着力推动煤炭行业实现“七个转变”。


  一是促进发展方式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煤炭工业由劳动密集型向两化融合、人才技术密集型转变。三是推动生态文明矿山建设,促进煤炭企业由生产、销售原煤向销售商品煤、洁净煤转变。四是推动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促进煤炭产品由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转变。五是推动煤机装备制造业发展,促进煤炭生产由机械化向现代化、智能化生产转变。六是推动煤炭市场交易体系建设,促进由不完全市场向完全市场化转变。七是推动煤矿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促进行业发展由大幅降低安全生产事故为重点向提高职业健康保障程度转变。


  在推动“七个转变”的进程中,按照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要求,围绕煤炭工业“十四五”改革发展形势,重点建设“七个体系”,努力构建现代化煤炭经济体系。


  一是建设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创新发展体系,二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煤炭市场体系,三是建立和完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绿色发展体系,四是建立弘扬煤炭精神的文化建设体系和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撑体系,五是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保障体系,六是建立煤炭行业国际化发展的开放体系,七是健全和完善煤炭产业政策保障体系,实现煤炭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是我国能源工业的基础,在未来较长的一个时期内,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供应保障中的地位作用难以改变。我们坚信,煤炭工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推动能源革命战略的具体要求,弘扬煤炭精神,传承煤炭文化,敢于拼搏,勇于奉献,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提供坚强的能源保障。